(网经社讯)3月26日消息,蚂蚁集团投资部首次公开回应近期资本运作动向,解释其减持奥比中光(688322.SH)与永安行(603776.SH)两家公司的逻辑,并强调将聚焦人工智能(AI)、具身智能、大模型等前沿科技领域的投资布局。网经社数字零售台(DR.100EC.CN)根据Deepseek查询获悉,数据显示,2025年1月至3月,蚂蚁通过减持两家公司股份累计套现超7.75亿元,引发市场对科技巨头投资策略调整的关注。
一、减持逻辑:平衡战略合作与回报,回笼资金投入科技创新
1. 奥比中光:7年投资浮盈近20亿,技术协同与财务回报双赢
蚂蚁集团旗下上海云鑫自2018年起通过多轮投资成为奥比中光重要股东,累计投入超14.3亿元,持股比例一度达14.84%。尽管奥比中光自2019年起持续亏损,但其在人形机器人、3D视觉感知领域的核心技术积累和英伟达、微软等战略合作,推动其2024年9月以来股价暴涨超220%48。蚂蚁集团抓住市场热度,于2025年1月至3月减持2.21%股份,套现5.56亿元,仍保留10%股权,浮盈近20亿元。
2. 永安行:十年长跑后退出,聚焦新兴领域
在共享出行领域,蚂蚁集团对永安行的投资周期超10年。2025年3月,蚂蚁将所持6%股份以2.19亿元转让,持股比例从7.86%降至1.43%。此举被视为对成熟项目的退出,以释放资金投向更具增长潜力的方向。
蚂蚁集团投资部负责人回应称:“部分被投企业已进入成熟阶段,在平衡战略合作与回报后,择机退出是资金效率优化的选择。退出的资金将用于支持下一代科技创新,形成‘投资—支持—退出—再投资’的正循环。”
二、加码AI:布局大模型、具身智能与算力,锚定技术稀缺性
2023年,蚂蚁集团确立“AI First”战略,2024年进一步强化对AI领域的投入。其投资方向聚焦三大领域:
大模型与应用:投资智谱AI、月之暗面、爱诗科技等企业,推动AI在视频生成、医疗等场景的落地;
具身智能:领投星海图A轮融资,探索机器人“感知-决策-执行”全链路技术;
AI算力:布局墨芯科技等算力基础设施企业,支撑大模型训练与推理需求。
此外,蚂蚁集团在医疗AI领域推出“蚂蚁医疗大模型一体机”,并与快手、腾讯等企业合作,将AI技术融入搜索、金融等场景。
负责人强调:“AI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,我们关注技术的前瞻性和稀缺性。例如具身智能可能引领未来科技变革,早期布局能为战略转型提供探索空间。”
三、战略逻辑:从财务投资到生态协同,强化长期价值
蚂蚁集团的投资策略呈现两大特点:
长周期持有与生态赋能:平均持股周期超5年,通过技术、场景资源支持被投企业成长。例如,奥比中光与支付宝在刷脸支付领域深度合作,加速技术商业化;
聚焦社会价值与政策导向:响应“缩小三大差距”目标,通过普惠金融、农村电商等场景助力共同富裕,同时配合监管完善平台经济规则。
市场分析认为,蚂蚁的减持与加码动作体现了其“动态平衡”策略:通过退出成熟项目回收资金,降低财务风险;同时以战略投资构建技术壁垒,应对AI时代的竞争。
四、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
1. 市场示范效应
蚂蚁的“正向循环”模式为科技巨头提供参考:通过资本运作持续注入创新活力,同时规避长期持有亏损项目的风险。例如,奥比中光虽技术领先,但2024年前三季度仍亏损6031万元,研发投入同比缩减35%79,减持或加速其引入新战略投资者。
2. 技术商业化挑战
AI领域投资回报周期长,需兼顾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。蚂蚁投资的深度赋智、星海图等企业仍处早期阶段,商业化能力待验证。负责人坦言:“科技投资需耐心,但阶段性成果(如可灵AI视频模型商业化收入破亿)证明路径可行。”
蚂蚁同步加码海外支付与AI技术出海,2024年第四季度海外收入同比增长52.9%。未来,其投资或将更注重地缘政治与数据合规风险。
结语
蚂蚁集团的投资调整,折射出中国科技巨头在技术变革期的战略选择:从“规模扩张”转向“质量优先”,以资本为杠杆撬动创新引擎。随着AI技术进入产业化深水区,蚂蚁能否通过“正向循环”巩固生态优势,仍需观察其技术转化与市场响应效率。但毋庸置疑,这一策略已为行业注入新的想象空间。